变截面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理论算法与对比分析研究

刊号 : 978-629-7807-09-6|
语言 : 中文|
页数 : 193 页|
作者 : 胡晓明、宋建斌、王艳磊、李涛|
编辑 : 王丽丽|    
出版 : 2月, 2025年|
ree

内容简介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结构工程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变截面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形式,因其在承载力、刚度、抗震性能等方面的显著优势,逐渐成为结构工程研究的热点。本书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变截面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理论算法,并通过对比分析,深入探讨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价值和潜

力。

本书的编写基于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力求在理论深度和应用广度上达到平衡。全书内容涵盖了变截面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计算模型、实验研究以及工程应用案例分析等。

在理论算法部分,本书详细阐述了变截面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力学性能分析,包括材料本构关系、截面特性计算、结构受力分析以及稳定性验算等。同时,本书还介绍了数值分析方法,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对比分析是本书的另一大特色。通过对不同设计方法、不同型钢材料组合的对比,本书揭示了变截面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多个实际工程案例,通过对比分析,展示了该结构形式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表现,以及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效果。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帮助。在此,我们对所有提供帮助的个人和机构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也希望本书能够为结构工程领域的研究者、工程师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但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疏漏之处,希望广大同行及时指正。

在未来的工程建设中,变截面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无疑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我们期待本书能够为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并期待与同行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作者信息

胡晓明(1986.01----),男,汉族,四川绵阳人,2013 年参加工作,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治理、GIS 应用与生态环境治理设计、水工环地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荣获重庆市勘察设计奖10 余项,其中一等奖4 项;获得中勘协勘察设计奖2 项,其中一等奖1 项,二等奖1 项;五小竞赛一等奖1 项,全国能源工会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编著地方标准图集1 项,参编地方标准1 项,主持/参与完成局厅级科研项目9 项。在《现代城市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等期刊发表论文近10 篇。获得发明专利1 项,实用新型专利10 余项。本著作中担任第一主编,负责约6 万余字符的撰写及校对工作。

宋建斌(1978 .12----),男,汉族,天津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主要擅长水工环地质工程勘察设计,工作以来,先后主持或参加了重庆市黔江区黄溪场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详细勘查、重庆市三峡库区后续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治理、重庆开州区麻柳乡危岩带治理工程勘查、鲁能泰山7 号四期商业项目岩土工程勘察等一系列的岩土工程勘察及地质灾害评估、勘查、设计、施工项目百余个。先后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 项、发表论文4 篇,行业协会奖4 项。本著作中担任第二主编,负责约2 万字符的撰写及校对工作。

王艳磊(1988.09----),男,汉族,山西高平人,工学博士(后),岩土工程高级工程师,重庆市地矿局科协秘书长,主要从事地灾防治、矿山开采、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控制、地质大数据智能分析等方面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级项目4 项,省部级项目8 项,厅局级项目10 余项,荣获国家行业奖1 项,地方行业奖4 项,在国际国内期刊发表相关论文30 余篇,其中被SCI 检索7 篇,EI 检索10 篇;申报专利、软著30 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 项,实用新型专利13 项,软件著作权5 项;先后被聘为西南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本著作中担任第三主编,负责约3 万字符的撰写及校对工作。

李涛(1992.11----),男,汉族,广东肇庆人,2015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从2015 年7 月至今在建筑施工领域工作,参与过9 个市政工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担任过现场施工员、安全员、生产经理等岗位,目前在建筑公司技术研发部担任质量管理岗。持有市政工程一级建造师注册证、土建专业监理工程师证、公路工程二级建造师证、土建专业二级造价师证,职称为市政工程、工程地质工程师。本著作中担任副主编,负责约2 万字符的撰写及校对工作。

© 南洋国际科学出版社版权所有

(0)

相关文章